中交集团召开"青春之光 科技之星"五四青年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05-03
分享到:

  4月29日,中交集团"青春之光 科技之星"主题团日暨五四青年座谈会在中交大厦召开。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出席座谈会,与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的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交流,并向全体青年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中交集团党委副书记刘翔主持会议。

  澳门神童一码
  在听取了与会青年代表投身创新实践的青春感言和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建议后,王彤宙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勇于向"新"求"质",为公司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的积极贡献。他指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青年科技报国的奋斗史,要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校准创新坐标,把项目一线的微观探索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度绑定,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要勇闯"无人区",进一步提振创新自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揭榜、竞榜、夺榜等方式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走好自主创新的求索之路。要坚持"价值导向",在工艺改进、安全生产、方案优化、成本控制、节能减排等方面凝聚智慧、贡献力量,让创新扎根生产经营一线,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王彤宙强调,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各级党组织要以深化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为抓手,积极部署开展青年创新行动,切实把青年创新工作纳入企业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整体规划,加快推动青年创新创效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出品牌。
  会议还表彰了荣获全国和省级共青团荣誉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公司党委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以及优秀青年代表参加会议。
  
  青年代表发言 

  

  第九届中交集团“十大杰出青年”
  振华重工设计研究总院创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宋豫
  作为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的中交青年,要始终怀揣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在担任多个特、重大项目专业负责人期间,面对欧盟“碳关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功获得全球港口装卸领域首张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研制的“深水重载波浪补偿绞车系统”,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并打破了国外垄断。当前,振华重工提出“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目标,我将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书写无愧于中交集团光荣历史的崭新篇章。

  第九届中交集团“十大杰出青年”
  中咨集团数据公司数智交通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钱振宇
  工作至今,我最大的感受是“科研绝不能高高在上,只有扎根一线、直面问题、不断打磨,才能实现价值创造”。在轻量化路面病害检测设备的研发过程中,我深入多个省区的农村公路检测现场,根据应用反馈不断优化设备性能。目前该设备已迭代至第三代,与之配合开发的养护管理平台构建起了新型管理模式,检测成本相比传统方式降低了90%以上,相应成果也在更多细分场景中释放产业价值。未来,我将持续聚焦公路智能建造、智慧养护等领域的创新探索,力争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中交集团主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
  一航局港研院技术中心研发主管  董智超
  在港珠澳大桥“毫米级”沉管安装的“中交精度”和深中通道“海底绣花”的科技壮举中,我深刻认识到“创新就要对新鲜事物的无所畏惧”。应届毕业入职中交集团4年来,我主持和参与青年科研项目17项,自主研发的“小区域精细化海洋动力信息系统”等成果,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海洋动力预报精度,为中交集团在海洋经济新赛道中领跑、领先作出了属于青年的贡献。面向未来,我将进一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研究,让青春在助力中交集团勇当“大交通”领域行业标兵的不懈奋斗中绽放。
 
  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
  中交集团交通基础工程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四航局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志军
  入职中交集团10年来,我一直扎根科研一线,我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首先是'青年'”,即便在沮丧和迷茫时也要“敢坚持、向前看、不放弃。”面对外国技术垄断,我和团队矢志攻关“DCM法加固水下软基施工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发”,一举攻克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水下深厚软基加固的核心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深中通道等多个重大工程,助力中交集团实现了在该领域的“从无到有并更优”。未来,我将继续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创新、创效、创价值,为中交集团“三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协第十届“青托工程”入选者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潇临
  从事智能疏浚关键技术研究使我感受到,真正的科技创新是“从一线问题中提炼需求,在工程实践中验证迭代”的价值闭环。我参与研发的疏浚智能作业系统不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还让耙吸和绞吸挖泥船具备了“一键疏浚”能力,实现了中国疏浚技术和装备从“跟跑”“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蜕变。当代青年带着数字时代赋予的鲜明个性,是未来科技研发的先锋力量。要以“用户尚未说出口的痛点”设计创新路径,在技术与需求的“时差”中找准创新维度,在跨领域攻坚中形成“技术共振”,在“智能疏浚”新征程中书写青年创新答卷。
 
  中交集团“青托工程”入选者
  一公局集团隧道局地下空间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陆明飞
  “如果说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作为中交青年,我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并推动这一变革。两年前,面对“深地深水”下盾构突发故障,在无先例、规范的情况下,我主导完成结构稳定分析,提出加固方案,成果不仅形成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也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地中对接“中交方案”。当下,面对来自外国的长期技术封锁,我正开展盾构数据资产建设,努力推动核心装备自主化、智能化水平,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春贡献。
 
  公规院战略发展部(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  柴茜
  科技创新是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领域。公规院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建强青年创新创效载体平台,连续7年举办青年“五小”创新创效大赛,连续3年开展青年专业技术“大比武”,分级分类开展数字化应用技能考核,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帮助青年掌握真本领、创造真价值,确保青年员工在数字化勘察设计的潮流中不掉队、敢为先。
 
  中交路建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团委书记  胡煜
  中交路建团委牢固树立“科技强基、人才强基”导向,积极打造青年创新实践育人平台,联合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部实施青年人才“十百千”工程,推动设立31个青年协同创新工作室,初步建成层级穿透、专业突出的青年研发平台集群,青年创新创效的积极性有效激发,“青创”成果日益丰硕。

  • 责编:
  • 来源:公司团委